文丨谢宗玉
一
《出色公民》是阿根廷导演阿斯顿·杜帕拉特的著作,在拉美和欧洲都获过奖。这是很好的一部电影。看完后我不由得去豆瓣翻影评,惋惜豆瓣影评一边倒,绝大多数观众被主人公的视角带着节奏,做了这位作家的舔狗。他们只看到作家故土的赤贫、落后、愚蠢和粗野。很少有观众以故土人的视角,来审视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取得者的归乡之旅,从而对小镇萨拉斯的人与事有更多的了解、怜惜和容纳。对知识分子理性的高傲自傲、高雅的自以为是,有一种更清醒的知道。
没有影评仔细重视过艾琳这个人物。
作为作家丹尼尔早年的女友,艾琳出镜不多。但从一些简略的台词,能够看出,艾琳活得不易,并对作家爱入骨髓。丹尼尔脱离故土三年,她都没从哀痛中走出来。十五年后,才嫁给现在的男人,也便是作家的老友安东尼奥。
婚后某个下午,老公下班回家,还看见心爱的妻子在掩面哭泣,仅仅是读了丹尼尔的著作。作家全部的著作,她都买齐了。小镇萨拉斯没有,她就开车到七小时车程之外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去买。乃至把女儿都开展成了作家的粉丝。或许是耳濡目染,也或许是自动引导。
正如安东尼奥所说,艾琳一辈子都在跟随作家的脚步。夫妇俩都对丹尼尔说他们婚姻夸姣。可种种迹象标明,并非如此。现在的艾琳一个人茕居,在30公里外的村庄小学教学。嘴里说是那里的孩子太孤单,爸爸妈妈农活繁忙,顾不上他们。实际上,只因那里是丹尼尔外婆的家,小时候作家曾在那里度过很长一段韶光。那里或许也是两人的初识初交之地。
艾琳的这份情感,让人听之心惊,闻之落泪。电影没有给出丹尼尔出国的原因,但必定不是两人情感决裂所造成的,要不然艾琳也不会长期走不出心灵的暗影。丹尼尔的出走,应该跟他激烈的特性有关,那种偏执、激动、宁折勿弯的性情,实在难以与故土迷糊、温吞、庸常的气派和光同尘。母亲的死,以及与父亲的不好,应该是他离家出走的直接导火索。要不然,十年后父亲死时,作为仅有的儿子,他不行能不回来参与葬礼。
20岁左右出国,一走便是40年。著作内容写的满是故土,可自己却再也不踏足故土看一眼。不光不回去,故土的亲友师友,也不联络一下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西班牙是阿根廷的母国,都是讲西班牙语。待在巴塞罗那,不论是地舆间隔,仍是心思间隔,离故土都不算悠远。
未老莫返乡,返乡须断肠。这是唐代韦庄的词。权且信赖丹尼尔不敢回乡,切断与故土的全部联络,有他自己的考量,是不得已的心灵挑选。正如他自己所说:“我终身的所作所为便是为了躲避那个地方。”
但现在呢,现在回来干什么?审阅?拿奖?立像?讲演?采访?衣锦返乡?承受喝彩和掌声?
这莫非便是一个好挑选?至少对艾琳不是。对旧日的老友安东尼奥也不是。当年,他已是艾琳心灵之堤最重要的那坯土。由于他的单方面撤离,艾琳的国际溃不成军、水灾众多,三年不平。现在,他乃至都没打声招待,就披着一身荣耀回来了。就一颗流星忽然砸进艾琳40年才抚平的心湖,要艾琳怎样迎候他?
正如安东尼奥所说:“你别被政客欺骗了,他们只想与你合照。”没错,约请他回来故土的,仅仅官方毅力,市长想靠这事,为自己添一小笔政绩。故土绝大多数人,没有盼他回来的意思。没错,他写的是故土,故土却没几个人看他的书。跟着他威望日隆,故土人最多不过是知道他的姓名罢了。有时一模糊,乃至忘了他终究是做什么。他不是一个热销书作家,至少在母国阿根廷不算热销。
导演组织他站在一台巨大的消防车上审阅故土,或者说让故土人仰视。豆瓣影评只看出了萨拉斯人行事的短促、荒诞和不得体。殊不知导演在这儿还运用了标志方法。
作家出人意料的到访,对故土人来说,跟一台拉响警报、吼叫而来的赤色消防车没有差异。消防车的到来,与丹尼尔的返乡相同,标明三层意思。有作业在发生;作业或许比较大;但跟自己不要紧。
所以,作家注定只能对着空阔的街头挥手致意。回应他的,只需零散几人。更多路人并没停下仓促脚步。没有哪怕一个粉丝尖叫着,挥着手,激动地跟着消防车跑。
二
无疑,对艾琳来说,丹尼尔的回乡,不完满是坏消息,她梦想这一刻,或许很多年了。仅仅当这一刻真的降临,她又感到猝不及防。慌张无措的心,就像她那辆接二连三抛锚的小汽车。可作家都差不多把她忘掉了,没有自动找她,乃至都没想过要找她。
这对跨过40年时空的恋人,总算仍是在酒店大堂相见了,是艾琳自动的。能够看出导演对艾琳这个人物的好心。1954年出世的丹尼尔,导演找了1949年出世的奥斯卡扮演。与他年岁差不多大的艾琳,导演却找了1961年出世的安德丽娅扮演。初眼看去,一脸斑白胡须的丹尼尔与风韵犹存的艾琳,如同一对老少恋。
天不幸见,无尽年月并没有摧垮安静度日的艾琳,反倒是获了巨奖的丹尼尔,一直在繁忙与空无中挣扎,精力状态极为欠安。自获奖后,他到会全球各种活动,推辞的活动则更多。他现已五年没写文学著作了。
或许是由于迷失,找不到未来的方向,才对故土的约请,怦然心动。他不要伴随,不要记者,想像一个普通人那样返乡,去寻觅回忆、温情和安定,一起与曩昔作个了断。
可是,怎样或许?他一上飞机,飞机里就有恭维他的播音,提示他不再是一个普通人。而他才回到故土,他的经纪人就给当地发了一串关于他饮食起居的留意事项,将他与故土区别开来。
他不知道,潜认识里,他也把自己当作了一个凌驾在故土之上的大角色,入乡随俗,他头脑中没这个概念了。他都能够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,不论最少礼仪,大放厥词,还自以为是地等着咱们给他拍手。故土的习俗规则又算得了什么?
或许这次回来,他就想用自己所谓的先进思想和理念来反哺家园吧?一起证明当年的自己是对的,而故土是错的。现实上他正是这样做的,并且毫不妥协。致使最终乘兴而来,败兴而归。像一只人人喊打的老鼠,差点被一粒愤恨的子弹完毕生命。
回到故土,他没有去打探亲友师友的下落,也没有急着去访问他们。反倒是早年的小学老师跑来听他讲演。他也不觉得惊奇,一副天经地义的表情。合影时,他与市长人高马大地往中心一杵,全然不论遮挡了后边多少笑脸。现在他天经地义成了故土的中心,其他人都是烘托和布景。
在作家的认识里,当年自己是被故土逼走的。现在自己强壮了,孤军独战,不带任何侍从和记者,他也有满意强壮的心里,来面临故土。所以一见面,不是艾琳诉苦他为什么40年音信全无,而是他反诘艾琳为什么不来听他的讲演。他底子没推测艾琳这份情怯后边,终究包含多少铭肌镂骨、难以放心的东西。
他回来带给艾琳的专一礼物,便是把她的女儿睡了。这样,艾琳情感的不幸,又延伸到了自己女儿身上。她用作家的书,把女儿培育成了一个故土嫌弃者,想借芳华的肉身,跟作家远走高飞。编剧在这儿还算留手了,若换个编法,作家睡的很或许便是自己与艾琳的孩子。艾琳骂他龌龊。他辩说明,不知道是她女儿。
那么,不是她的女儿就能够随意睡吗?小镇只需这么大,差不多都是熟人,相互都沾亲带故的。不是艾琳的女儿,也或许是他小学老师的孩子,或其他熟人的孩子。孩子不懂事,他一个六十岁的老头也不懂事吗?这便是他从欧洲学来的先进思想和理念?只需你情我愿,就能够肆意妄为,颠鸾倒凤?
性,历来都不是一件单纯的作业。丹尼尔把女孩的投怀送抱,看作是魂灵崇拜。而女孩的意图却很尘俗。作家承受了女孩的肉体,却没有帮她完成期望。等安东尼奥向他夸耀与艾琳有多恩爱时,作家竟向安东尼奥夸耀女粉丝有多张狂。活该他最终被女孩男友的一颗子弹送离故土。
后来在新书《出色公民》的发布会上,作家竟然还有脸把肩窝边的那块弹痕向观众展示。鬼知道在书里,他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写成了啥样?正如他自己所说,人间没有现实,只需解读,本相便是被大多数人认可的那种解读。
导演在此给的是近镜头,当作家满脸得色、肆无忌惮地说完这话,观众就应该能发现,导演对丹尼尔抱有的好心,并不比萨拉斯人多一分。换句话说,导演仅仅冷峻地站在公平态度,来呈现作家的这次故土之行。他两不相帮,只客观呈现两边在观念、文明、思想和利益上的对撞。
三
丹尼尔的这次返乡,最受伤的,还不是艾琳,而是艾琳的老公安东尼奥。这个不幸的男人,一辈子活在作家的暗影下。他一见到作家,就说在这场爱情战中,自己赢了。
这话的信息量可大了,当年艾琳、作家和他,应该是三角恋。可他赢了吗?作家走后15年,艾琳才嫁给他。艾琳终身沉溺在作家的书中无法自拔,接着女儿也成了作家的粉丝。同在一个屋檐,安东尼奥成了心灵上的孤家寡人。
他一边说与艾琳的爱情怎样好,每晚两人都抵足而眠,并期望艾琳是他共度余生的女性。一边又厚颜无耻地向作家声称,小镇妓院里的全部妓女,都与他做过二三十次。他说男人能够一夜风流,只需每晚记住准时回家,便是对妻子的尊重。反过来,妻子也能够与他人有婚外情。最终,他落寞地把头扭到一边,喃喃自语:“不然,你又能怎样样呢?”这话,把全部观众的心都弄疼了。
安东尼奥歪曲的情爱观,显然是在妻子那里得不到情感满意而构成的。追根溯源,症结就在作家这儿。作家脱离故土40年,可他的影子在这个家仍无处不在。难怪安东尼奥会放浪形骸,呼酒买醉。谁知道他曾与艾琳干过多少架,过后又有多少次请求艾琳宽恕呢?他当着作家的面,狠吻艾琳,然后又摇摇头,说自己便是个混蛋。心里太纠结了。
很显然,老公十分忧虑妻子与作家旧情复燃,所以处处要秀恩爱。没想到,这回作家的方针是他女儿。实在是太操蛋了。或许是女儿与作家的绯闻被人知道了,或许是妻子与作家的旧情被人传开了,酒吧有人说了伤体面的话,他才大打出手,把对方送进了医院,自己也是一脸的血肉模糊。最终,安东尼奥又与女儿的男友,一齐开枪,将作家送出了萨拉斯。是的,作家差点性命不保,但谁知道这起枪击案,萨拉斯的两个倒运男人最终会判多少年徒刑呢?
萨拉斯视觉艺术协会会长罗梅罗博士扯掉了作家最大的遮羞布。他直言作家对故土充满了仇恨与憎恨,他对绘画的赏识品尝,只契合外国人的习气,却又想像他的文字相同,把自己的感觉和毅力,强加在故土头上。他在文学著作里,视父老乡亲为无知失常的人,把他们看作废物,企图把最龌龊的人类行为归咎于故土人。这个百万富翁四十年来全部的作业便是诽谤故土。他向欧洲人阿谀奉承,是欧洲人的奴才。靠诽谤故土在欧洲混得风生水起,他便是一个小丑,一个叛徒,卑微下贱。但丁的《神曲》将这类人镇压在阴间最底层,由于变节是最大的罪恶。一边出卖故土,一边还想赢得受害人的信赖和喜爱,他便是《最终的晚餐》里的那个犹太。
很显然,罗梅罗会长的这番话,充满了夸大和狠毒。由于作家没让他如愿以偿获奖,他才这么气急败坏,口不择言。在这儿,导演又一次体现出了他的公平态度,把一部分故土人的观念,借这张挟私泄愤、毫无遮拦的嘴巴说出来。
那么,会长的这份评判,终究有几分实在,又有几分公平?就留给读者去推测吧,但作家实在的容貌,由此能够管窥一斑。艾琳说作家不论是单纯,仍是自恋,都让她觉得震动。意思是说,作家不应该挑选在故土与他人起抵触。罗梅罗会长骂他把全部搞得无法拾掇后就跑了。曾经是不是这样,编剧没给答案。但这一回的确是这样的。当年故土是强壮的,他是微小的。现在故土仍然强壮,而他也成了庞然大物,两者对撞,天然比曾经愈加剧烈。
艾琳恳请丹尼尔终身中就听她一次劝,一定要赶快脱离萨拉斯,不然结果难料。这话透露了作家的顽固。早年,自以为是的他必定是很少能听进他人的话。这次,他算是听进去了。惋惜晚了,他已无法脱节被枪击的命运。搞笑的是,损伤他的,竟然是最不行能损伤他的那家人。由此可见,他被故土嫌弃到了何种程度。
现在问题来了,作家是对的吗?假如他是对的,那么整个故土都错了。欲戴王冠,必承其重;欲握玫瑰,必受其伤。丹尼尔衣锦返乡,官方给他颁发“出色公民”的荣誉称号,并为他竖立了一尊雕像。这是多大的荣耀。跟着荣耀而来的,是有人想请他吃一顿饭;期望他捐助一台轮椅;想以采访他的名义打个广告;请他做绘画大赛评委,并略微照料一下当地知名人士,这其实都是夸姣的小烦恼,他能够含蓄回绝,回绝不了,也能够随乡入俗,没有什么大不了的。
生于斯,长于斯,故土的这一套,他又不是不知道。在这个偏远小镇,一些人受于才智和思想的限制,做出某些出格的事来。作为大角色的自己,莫非不应该加以了解和怜惜吗?
这儿是萨拉斯,不是每个人都具有巴塞罗那市民的质量和素质。正由于文明化程度不高,才让作家有机会在书中贩卖故土的落后与愚蠢。他不能喜爱的就收入囊中,比方年青女粉的牺牲。不喜爱的就拒之门外,比方晚年男人的请饭。丹尼尔回到故土,大谈欧洲“先进”文明,而现实上,文明这东西,相互容纳,才干诞生新文明。相互对立,只会同归于尽,或是一方销毁一方。再说了,文明的背面肯定是站着利益的。脱离利益谈文明,只会陷在虚无主义的泥潭无法拔足。就问丹尼尔文学著作的利益起点,是放在了哪边?他真的是在为全人类获取精力利益吗?
或许是察觉到了自己的过错,作家才想起要为那个不幸的瘫痪者订货一台轮椅;要去看看童年时与爸爸妈妈寓居的房子,以及爸爸妈妈的坟茔。这其实都是一些最朴素的情感,被痛骂之后,丹尼尔才觉悟过来。他是一个情商很低的斗士,偏偏成了作家,并且是著名作家。这个国际,可真古怪。这个诺奖,令人生疑。难怪作家自己都不以为然,在颁奖典礼上,怪话连篇。
不知咱们有没有留意一个细节。作家上坟,并没有为爸爸妈妈送去鲜花。而是在母亲坟前采了一朵黄花,夹在册页之中。这其实透露了他的处世准则。对这个国际,他没有支付的主意,只需获取的想法。这朵黄花带给他的心灵安慰,要远比他对爸爸妈妈的顾虑多。换句话说,他需求这朵黄花,来劝慰异乡不安的魂灵,而不是靠它来睹物思人。
他不断攫取故土的人和事,衍生成文学著作,以此来营生谋名;来证明自己脱离糟糕故土的正确性;经过输出故事、心情、观念和价值来抚平心里的激荡与焦虑。至于正确与否,对国际会带来什么,则不在他的考虑之列。
他是这么想的:作家就算是一个不品德的怪物,也不会使他的身份价值降低。作家仅仅创造文学著作,不是写品德道德宣传册。书中人物的可耻行径,仅仅这个国际的一部分,并不代表他自己附和或对立这种行为。他就喜爱写故土的漆黑和阴冷,他回绝写那些所谓夸姣的东西。
或许夸姣的东西,他无法审美,也无法艺术化。批评与揭穿才干引起他的创造热心。
四
很显然,写作道路上的顺风顺水,让丹尼尔从自傲变成了自傲。就像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大放厥词后,还杵在台上逼着观众给他拍手相同,在故土的最终一堂讲座,即使只需五个听众,他还在梦想成为民族英雄。他以为自己离民族英雄还差一步,那便是逝世。意思是说,等他身后,阿根廷必会视他为民族英雄。虽然这位民族英雄对故土大多数人来说不知所谓,并且可有可无。
但他仍是高估了自己。现实上,并不是每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取得者,都能成为民族英雄。在阿根廷,也不需求比及身后,才干成为民族英雄。
市长把他与马拉多纳、教皇、荷兰女王、梅西并排在一起,称为阿根廷的民族英雄。那仅仅市长的个人观点,并且有恭维的成分。马拉多纳与梅西,因足球闻名于世,他们带给了全国际热心、热血、雄性美感和力气,的确能光大阿根廷门楣。教皇是指阿根廷首都主教贝戈利奥。他被梵蒂冈选为第266任教皇,这是拉美区域的首位教皇,也是1300年来,第一位不是发生于欧洲的教皇。的确是阿根廷的巨大荣耀。荷兰女王是指阿根廷女孩马克西玛。她嫁入荷兰成为王后,不光是欧洲的政治明星,还屡次为家园阿根廷在国际上站台支持,也算得上是阿根廷的民族英雄。以上四位,现在都还健在。
假如没有弄错的话,迄今为止,阿根廷还没有人取得诺贝尔文学奖,丹尼尔仅仅一个虚拟人物。阿根廷巨大作家博尔赫斯誉满天下,若把他看作阿根廷的民族英雄,一点也不为过。反倒是类似于丹尼尔这种作家,能不能成为民族英雄,则要打个大大问号。
电影对丹尼尔的刻画,跟我国某位旅法作家很类似。这位我国作家不要说成为民族英雄,他的著作乃至都不怎样在我国大陆呈现。假定未来阿根廷真有一位旅欧作家靠书写故土的冷酷、愚蠢、落后和严酷而取得了诺贝尔文学奖,估量阿根廷人也会弃之如破履。
文学终究要怎样写,并无定法。丹尼尔说,作家只写自己看到的、感受到的、了解到的那一面。国际没有本相,只需解读。作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,以自我为参照,自恋又自傲。虚荣心是作家创造的最大动力。
不能说他错了。从某个视点来看,他应该是对的。不对的是那些评定组织和威望人物,凭什么国际名著就由他们来钦定?丹尼尔厌烦那些文明组织和文明方针,说文明不需求维护和宏扬,有生命力的文明,能傲立于任何隆冬年代。可他的全部奖项,都是万里之外的文明组织评推出来的。他写的是故土,却在故土不服水土。一本书都没有拿回故土实践查验,这又算什么呢?
网络年代之前,都是用威望仿制威望,用威望刻画威望。这样的年代将一去不返。看看国内每年乱糟糟评出来的文学奖项就知道了,社会不买账,公民不买单。获奖著作只能置之不理,其传达力小得简直能够忽略不计。
咱们能够不唱政治和文明的高调,可好的文学著作至少不能让人心堕入漆黑,不能让社会发生更大对立,不能让文明失掉助推力气。它得给人心温暖,给社会活力,给未来期望。
年代不同了,未来就把文学直接交给人们吧。请信赖人们,他们的判断力不会比所谓的威望差。现实上,即使咱们不放权,人们也已经过网络途径,挑选了归于自己的文学。这个年代的全部文学奖项,仅仅评了个孤寂,包含诺贝尔文学奖。
其实不仅仅是文学,全部的艺术类别,在互联网年代,都归于民间,也归于民间。全部的文艺威望,都将退出社会舞台,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。